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第五章基础达标:第10课

一、单项选择题解析与扩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各国人民的生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B)德国突袭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突然对波兰发动闪电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全面爆发。这次突袭行动迅速而猛烈,展示了纳粹德国在军事上的强大实力和侵略野心。波兰的抵抗虽然英勇,但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很快便陷入困境。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全世界,也促使英法等国最终决定对德宣战,从而开启了长达六年的全球战争。
2. 代表英国签订《慕尼黑协定》的是(C)张伯伦
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以及德国元首希特勒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这份协定被认为是绥靖政策的顶点,张伯伦希望通过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换取所谓的“和平”,但事实证明这只是短暂的缓和,反而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3. 在慕尼黑会议上被英、法出卖的国家是(A)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会议上完全被忽视,其代表甚至没有参加会议。英法两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导致该国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要地和工业基地。这一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也为后来的全面战争埋下了伏笔。
4. 法国败亡后,在伦敦领导“自由法国运动”的将军是(D)戴高乐
1940年6月,法国沦陷后,戴高乐将军流亡至英国,并在伦敦成立了“自由法国运动”。他坚决反对投降,呼吁法国人民继续抵抗德国的侵略。戴高乐的努力不仅鼓舞了法国的抵抗力量,也为盟军提供了宝贵的支持,最终为法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5. 1940年7月至10月,遭到德国法西斯狂轰滥炸的西欧国家是(C)英国
这段时间被称为“不列颠之战”,德国空军对英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试图摧毁英国的防空系统和士气。然而,英国凭借其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先进的雷达技术,成功抵御了德军的进攻,保住了本土的安全。这场战役不仅是二战中的关键转折点,也极大地提升了英国人民的斗志。
6. 英法同德意法西斯签订《慕尼黑协定》的主要目的是(A)将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英法两国希望通过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转移德国的侵略目标,使其转向东方的苏联。然而,这种短视的做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苏联感到被孤立和背叛,进而加速了其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步伐。
7. 《慕尼黑协定》规定把哪个地区割让给德国?(B)苏台德地区
苏台德地区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大量德裔居民。根据《慕尼黑协定》,该地区被迫割让给德国,导致捷克斯洛伐克失去了重要的国防屏障和工业资源。这一决定不仅削弱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实力,也为德国进一步扩张铺平了道路。
8.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已占领的国家或地区不包括(D)波兰
在二战正式爆发之前,德国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占领了奥地利、苏台德地区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些行动展示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和军事实力,但也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波兰则是在1939年9月1日被德国突袭后才沦陷的。
9. 罗斯福总统发表“炉边谈话”时提到的事实最终证明了罗斯福的论断的国家是(C)法国
罗斯福在1940年12月的“炉边谈话”中指出,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否则只能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换取和平。法国的失败恰恰证明了这一点。1940年6月,法国迅速败亡,被迫签署停战协议,整个国家陷入了纳粹的统治之下。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法西斯处于战略进攻地位的主要原因包括(A)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使战备松懈;一些小国国力太弱或存在依赖心理
德国在二战初期之所以能够迅速取得一系列胜利,主要是因为其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的结果。与此同时,英法等国由于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导致战备松懈,无法有效应对德军的进攻。此外,一些小国由于国力较弱或存在依赖心理,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使得德国得以顺利推进。
11. “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说这句话的人是(A)丘吉尔
这句话出自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之口,表达了他对战胜纳粹德国的决心和信念。丘吉尔的演讲风格激昂有力,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极大地提升了英国人民的士气和斗志,成为二战期间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
二、填空题解析与扩展
12. 20世纪30年代,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进攻,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国家侵略弱小国家的行动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此政策达到了顶点。
绥靖政策是指英法等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为了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采取的一种妥协态度。这一政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满足法西斯国家的部分要求,以换取所谓的“和平”。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未能阻止战争的发生,反而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点,它不仅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也为后来的全面战争埋下了隐患。
13.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突然对波兰发动闪电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全面爆发。这次突袭行动迅速而猛烈,展示了纳粹德国在军事上的强大实力和侵略野心。波兰的抵抗虽然英勇,但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很快便陷入困境。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全世界,也促使英法等国最终决定对德宣战,从而开启了长达六年的全球战争。
14. 流亡英国的法国将军戴高乐组织“自由法国运动”,坚持抗德斗争。
1940年6月,法国沦陷后,戴高乐将军流亡至英国,并在伦敦成立了“自由法国运动”。他坚决反对投降,呼吁法国人民继续抵抗德国的侵略。戴高乐的努力不仅鼓舞了法国的抵抗力量,也为盟军提供了宝贵的支持,最终为法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三、填图、识图题解析与扩展
15. 请在下面《德国法西斯的扩张》图中适当的位置填出柏林、苏台德地区、慕尼黑、华沙的地理名称。
- 柏林:德国首都,纳粹政权的中心。
- 苏台德地区:位于捷克斯洛伐克西部,拥有大量德裔居民,根据《慕尼黑协定》被割让给德国。
- 慕尼黑:德国南部城市,1938年在此签署了《慕尼黑协定》。
- 华沙:波兰首都,1939年9月被德军占领,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16. 图中的人物是谁?哪国人?
图中的人物是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他是纳粹德国的领导人,二战期间主导了德国的侵略扩张政策。
17. 面对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他采取了何种策略?
希特勒采取了闪电战策略,即通过快速机动部队和空中优势,迅速突破敌方防线,实现速战速决。这种策略在二战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波兰和法国的战场上。
18. 出卖了哪个国家的利益?目的是为了什么?
希特勒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领土和资源,同时削弱潜在的对手。通过《慕尼黑协定》,德国获得了苏台德地区,这不仅增强了自身的军事实力,也为进一步侵略创造了条件。
19. 标志这种策略达到顶点的是什么事件?有何危害?
标志这种策略达到顶点的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这一事件的危害在于,它不仅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也加剧了国际社会对法西斯侵略行为的担忧,最终导致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四、材料分析题解析与扩展
17. 阅读下列材料:“将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结合所学的知识请回答:
⑴ 上述材料出自哪一个条约?参加的国家有哪几个?
上述材料出自《慕尼黑协定》,参加的国家有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这份协定被视为绥靖政策的顶点,标志着英法等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的妥协。
⑵ 材料中的“苏台德地区”原来是哪个国家的领土?他们将其割让给德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苏台德地区原本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英法将其割让给德国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换取所谓的“和平”。然而,这种做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⑶ 条约的签订是哪种政策的体现?有何危害?
条约的签订体现了绥靖政策。这种政策的危害在于,它不仅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也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最终导致了二战的全面爆发。绥靖政策的失败证明,面对法西斯主义的威胁,唯有坚定的抵抗才能维护和平与正义。
通过对二战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希望同学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