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文预读“两步法”
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的好处很多。你养成预习的习惯以后,不但能更好地学习新课,而且还能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把“金钥匙”一样重要。在这里,“金钥匙”就是指自学能力。
怎样做好预读课文呢?
第一步,粗读——扫除障碍。
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除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中的“汤”(shāng)容易读错,当“水流大而急”讲。
“薄暮冥冥”中的“冥”(míng)当“昏暗”讲,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步,细读——找出问题。
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试着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逐句、逐段地读,提出疑难问题。例如,预习《孔乙已》这篇小说,文章为什么说“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呢?”并在句子下面画一道线,打上一个“?”号,等上课时,带着这个疑问用心听老师讲解,那时,会很快明白的。
当然,预习时,千万别忘了研读每课前的“预习提示”和“阅读提示”。“预习提示”主要是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不要求回答,同时提出一些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和掌握。预习可以使同学们尝到学习的快乐,上课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也能对答如流了。
语文,作为我们母语学习的重要一环,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多彩。从古至今,语文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任,而预习则是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
预习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它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课程,更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预习,我们能够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盲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预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它让我们在学习上变得更加主动和自信。
然而,预习并非没有章法。本文所提到的“两步法”,即粗读和细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预习策略。粗读旨在扫除字词障碍,让我们能够流畅地阅读课文,而细读则是为了深入理解文意,提出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在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注意那些可能会成为阅读障碍的字词。例如,在《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中的“汤”字,如果不事先查阅,很容易读错。正确的读音是“shāng”,意思是“水流大而急”。类似地,“薄暮冥冥”中的“冥”字,正确读音是“míng”,表示“昏暗”。
通过粗读并查阅工具书,我们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基础问题,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细读则是预习的另一个关键步骤。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更加细致地阅读文本,尝试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并提出问题。比如,在预习《孔乙已》时,我们可能会对文中的一句话产生疑问:“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呢?”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课文旁边做上标记,并在课堂上认真聆听老师的解释。
通过这种细读和提问的方式,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还能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此外,每课前的“预习提示”和“阅读提示”也不容忽视。这些提示往往是课文重点和难点的概括,能够帮助我们快速锁定学习目标。同时,它们还会列出一些需要我们利用工具书去理解和掌握的字词。预习提示的设置,体现了教学的用心,它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预习的过程是充满乐趣的。通过预习,同学们能够发现学习中的乐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在课堂上,当老师提问时,同学们能够对答如流,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预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它让我们在学习道路上走得更远,看得更广阔。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通过“两步法”的预习策略,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语文,享受学习的乐趣。语文预习,如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探索未知的领域。